信義會的寶藏 - 音樂之父巴哈

黎卓然弟兄

或許很多人都聽過巴哈 J.S. Bach 的名字,但你可能未必知道巴哈是信義會的會友。最重要的是,信義宗神學讓他的音樂才華能夠得以發揮。你可能會問,不是所有教會都用音樂嗎?信義宗神學有何特別能讓他的才華完全發揮? 要明白這個問題,我們要回到宗教改革的時侯。那時有三位有名的宗教改革家,他們分別為馬丁路德、加爾文和慈運理。三人代表不同宗派的教會,分別為信義宗和改革宗。三人都熱愛音樂,但對於音樂如何用在崇拜當中,看法卻大相逕庭。慈運理對於音樂的態度最為抗拒,認為音樂在崇拜中只會令信徒專注於音樂,而非聖經的宣講,因此音樂不可以出現在崇拜中。加爾文對音樂的看法較正面,但任何以樂器伴奏的音樂都不能接受,只可以有人唱的音樂,而且只能唱詩篇。馬丁路德對音樂的態度最為開放和重視,認為音樂的地位僅次於神學,他認為凡不懂唱歌的人都不能成為牧師。馬丁路德自己也借用了酒吧的音樂,修改歌詞而用於教會。這一點對於慈運理和加爾文,是不可能的。從教會歷史的角度來看,我是有理由相信巴哈若生在加爾文或慈運理的教會,他將無法成為出色的音樂家。

巴哈對音樂的認真恐怕是很多現代人不能想像,他用盡所有方法去表達上帝和人的関係。 例如巴哈會用很多2拍和3拍的交替來表示人與上帝和三位一體的関係。他又用有3個升降號的大小調去表示三位一體。 巴哈其中一首作品 <音樂的奉獻>,向前聽和向後聽都可以。這些作曲的技術非一般音樂人能及,因此巴哈的聖樂絕非只是用歌詞及和弦構成那麼簡單。巴哈對後世的影響力更不用懷疑,莫札特、貝多芬、蕭邦全都受他影響。一個真正出色音樂家,應同時對教會外的世界造成影響。反觀今天很多打著基督教旗號的音樂人,只在教會圈內才有影響力,出到去教會外的世界卻無人欣賞。巴哈確實為一眾基督教音樂人提供了一參考和反思的機會。巴哈不單只是創作聖樂亦創作世俗音樂,他的鋼琴曲目如英國組曲,具有很多不同國家的舞風格。

作為信義宗教會的教友,信義宗過去有很多偉大的傳統,巴哈是其中之一。我們應努力理解傳統,因傳統不必然與現代化互相排拒,兩者可以是互相塑造。如果你去過日本旅行你會明白我的意思,東京車站附近有很大高樓大廈,但同時有非常傳統的日本花園和宗教神社,兩者沒有互相排除。傳統文化為日本的現代化提供了人文精神基礎,發展成為許多香港人喜愛的旅行熱點。同樣神學或音樂上要作有意義創新,我們也不應與信義宗神學和音樂傳統割裂,因為這些轉統也為信義會的更新提供神學和音樂的基礎。

作者為本堂教友